《ERC学者讲坛》第三十期
2024年11月25日下午,工程中心在五号科研楼402会议室举办了《ERC学者讲坛》活动第三十期,活动由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系V.I. Belotelov教授作为主讲人,就全介质磁纳米光学结构中的光磁效应为中心师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全介质纳米结构在利用飞秒激光脉冲有效控制磁性材料的自旋方面非常有前景。通过调整特定的参数,这些结构可以使磁体产生各种光学共振(光学波导模式、米氏模式、法布里-珀罗共振),从而在磁性材料中正确分布光自旋角动量(逆磁光法拉第效应和Cotton-Mouton效应的有效磁场),最终激发出各种高振幅的自旋模式。
特别是,在磁光子晶体和纳米结构磁薄膜中,可以激发局域在一维或三维的驻波形式的自旋波。当在磁性纳米球或纳米圆柱体中激发光共振时,可以在大范围内重建逆法拉第效应的局部和非均匀有效场,从而激发高阶驻波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非磁性纳米晶格沉积在磁性薄膜上,激光脉冲激发的超短自旋波长度约为100-300 nm,明显小于磁体中的光的波长。在这种情况下,纳米晶格起着双重作用——它们不仅可以激发短自旋波,而且可以观察到它们,这在均匀磁薄膜中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纳米晶格的使用产生了一种新的光磁效应,例如逆横向克尔效应,它大大扩展了光控制自旋的功能范围。
现场学术氛围浓厚,V.I. Belotelov教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围绕光与自旋相互作用、微纳尺度下多维度驻波形式自旋波产生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激励讨论。通过这次汇报交流,同学们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介质磁性材料中光磁效应的理解。
报告人简介:V.I. Belotelov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就职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系,领导俄罗斯量子中心实验研究小组。在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于2013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继续进行博士论文答辩。2013年至2016年,作为洪堡基金会项目的一部分,他在德国工作。从2019年到2023年,他在辛菲罗波尔的V.I.维尔纳德斯基克里米亚联邦大学领导了一个由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资助的大型项目。